Sunday, April 05, 2009

时间残酷而公平

大家都知道,张爱玲倒追胡兰成,被这个风流的汉奸玩弄了感情。网上一搜,大抵也是这样的内容,无非是将张爱玲描述成一个可怜的角色。五花八门的考古还包括张爱玲写信骂胡兰成,不带脏字。这类故事似乎昭白着一个普世的真理,女人是弱势的,只能在时间过去后黯然的等待凋零,无论你如何拥有才情与美貌,无论你出身宦官之家或者书香门第,无论你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是会逢场作戏的蝴蝶,你都无法真正长久的拥有一个男人,尤其是你心甘情愿看低自己去逢迎的男人。是的,才子是要招桃花的,胡兰成,这个风月场上的老手,自然是桃花运频频,无论在张爱玲之前还是后来,他都是一路享尽美色。

八年以前在一所大学图书馆的东亚部,读到的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的传记,好像是夏志清主编的,关于她晚年的若干情形,更趋向于真实的,却很少能从网上搜得着。在我看来,张爱玲的晚年并不像一些多嘴多舌的无聊客所评论的那样可怜,甚至她75岁去世时都没有承受多久的痛苦,而是自然的心脏衰竭引发的呼吸停止。当然孤独的晚年在别人眼中是可怜的,这个无容置疑。

和大多数独居的普通美国老年妇女一样,她每月按时收到一笔福利生活费,她用这笔固定的费用居然可以买得起直到现在(2000年前后)都可以称得上时尚的大衣。她爱美买很多衣服,家里没有什么家具和电器,可衣橱里却拥挤。她一生都喜欢吃甜食和糯米类软的东西,所以胃不好。她因为各种原因屡次搬家,这也像其他一些老年妇女一样的多疑或者神经质。她没有什么积蓄,却也没有穷至潦倒。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也许看上去有点悠然自得的寂寞晚年里,那个她一生不可多得的奢侈又可悲的爱情的男主角,又跟她有了些许的丝缠。

胡兰成的官运并不像他的桃花运那样顺畅,即便他出卖了良心和骨气,最后仍要东逃日本来保命。也许后来他出于寂寥意识到张爱玲的“萎谢”,试图以信件联络却石沉大海。八十年代以后,年迈的胡兰成在东瀛的生活并不尽人意,他娶了一位日本女子为妻,生计竟难以维持。他将自己的困境写文章发表出来,被远在美国的张爱玲得知。

张爱玲从固定的生活费中拿出一笔不小的比例,汇到日本。胡收到后,看到张的名字,有久违遇故知一样的欣喜若狂。马上挥笔写就一篇洋洋洒洒的叙旧念情的文字,不日寄到张爱玲在加州的寓所。过了一段时间,他收到了回音,那是来自张爱玲的一张白纸。自此,他们才算了断了一生的感情纠缠。不久胡兰成在日本去世。

国内过去是不介绍张爱玲及其文字的,多半因为她的政治立场。她的两段感情从政治上讲具有讽刺的成分,一个是反共的汉奸,而另外一个(美国人赖雅)却是一个理想的共产主义者。台湾有许多研究张爱玲的文人,出版有关的书籍尤其之多,从大学图书馆的书架就能窥见一斑。关于张爱玲的晚年,从很多定居美国的上了年纪的台湾作家或者学者的文字中都有涉及,大概从时间上与张的生活有一些重合,有了接触她的机会,这些文人学者包括夏志清,王德威,张错,聂华苓,于梨华等。有趣的是有个当年的台湾记者刻意租住与张爱玲相邻的寓所房间来了解她的生活的,所以我从来不看现在网上的瞎评,更相信那些有权威的繁体文字。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转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小时候总是相信,拉钩之后许下的事情就终究会实现,那是一个承诺,一个会慢慢变成现实的承诺,于是快快乐乐的等待那天的到来。

  直到有一天,那个曾经许下承诺的人,那个曾经和我拉钩的人,从我的生活中消失,就像从来没有来过。而那曾经深信不疑的承诺,也变得那么不堪一击的脆弱。

  我那一刻觉得自己被人狠狠地丢弃,就像那被我丢弃过的玩具汽车。而我终究不愿面对,不愿面对那样的现实,不愿意遗忘那个已经破碎掉得承诺。于是我给自己在记忆的深处留下一份静止的场景,那里永远回荡着“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所谓的失散,不过是一个很低俗的借口,我们常常用它来掩饰彼此间的冷漠,来掩盖那已经长出青苔的课桌。

  相逢的一刻,热情的让我们所有人都不感到一丝的不知所措,看着一个个能叫出自己名姓,而自己毫无印象的人,心中产生的是内疚还是冷漠!

  一杯酒被轻轻端起,一饮而下的,不仅是多年不见的生疏,还有那曾经一起走过的青春。而还留下的除了酒香还有什么?

  如果当初我们不曾相遇相识,如果当初我们不曾学习欢乐,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就不用在受那样一种折磨!这样的一个假设,谁又敢给他做出一个肯定的回答。

  终究我们有一次失散在茫茫人海,留下的只是上一刻的回忆。

  终究还是要面对,那失散了的人,已经很难再重逢,那失散掉得有太多太多。

  我,依旧是我,一个总是充满幻想,傻傻的希望回到从前的我。

  你,依旧是你,一个为了幸福快乐,而不得不舍弃了很多的你!

  你是你们,我是自己!

  许许多多个夜晚,我都在电脑前或书桌前,用文字来记忆哀悼,那些逝去的岁月。两鬓未白且已经开始喜欢回忆时的感觉。

  我还记得以前不知从哪里看过的话:当时间终究要冲淡记忆,那就留下些文字让它变成历史。

  常说人的一生就在搭乘列车,每站都有上上下下的旅客,也许在一个车厢,也许在隔壁落座,总之那变换的都是周围的一切,而不变的是自己手中那唯一的车票。

  不知道自己在哪一站下车,结束旅程。所以用尽所有的气力把周围的一切讴歌,可是结果,时间一到,依旧是不得不面对的解脱。

  时间的残酷是无法改变的法则,哪怕曾经许诺一百年不许变的承诺。即使真的能坚持一百年,那一百年后的一切又会如何。

  时间永远是最残酷的刑法,而我需要承受它在每时每刻!

shine's blog said...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承诺),对于儿童,那是严肃的誓言;对于成人,也许就是双方都明晓的善意的敷衍,甚至欺骗。:)

量子猫 said...

文学,粉饰装点了生活,但很多时候为生活蒙上了假象。人,不能生活在文学中。三十岁以后,渐渐明白了这一点。科学,总的来说还是最靠普的,不管依此审视人生,还是历史。

刚发现你的博客,以后会再来看看。